第三百八十九节 非盈利性机构(1 / 2)

大国崛起1900 狂人阿Q 2881 字 2个月前

说完同意,张家傲长舒了一口气,接着他才开始问一些实质性问题。

“杨大人打算如何组建公屋管理机构呢?”

“招募专业人士。”

张家傲点点头:“那么如果有盈利呢?”

杨潮道:“继续投入建设中。”

张家傲又道:“那么会不会有官员呢?”

杨潮道:“不会,我想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这是一个非盈利机构。”

跟美国的非盈利机构唯一的不一样是,公屋不接受私人捐助,将借债建设,收租还债。也不允许政府参与,及时怕形成尾大不掉的官僚化。

杨潮着力模仿美国的大批非盈利机构,因为他觉得很合适,美国人跟中国人一样,对他们的政府都充满了不信任,大概跟美国政府长期腐败有关。

所以美国一大批有绅士精神的社会精英,往往大力投入这种非盈利性机构的建设,比如捐建学校,比如建设基金会等。

有一些人发起建立,后世还有一批又一批的社会精英愿意投入这项事业,比如有的精英人物宁愿放弃大公司的丰厚薪水,愿意领取一份比较平民化的工资在这种非营利性机构中任职。

杨潮相信,他组建的公屋,也能吸引到一批这样的中国人,因为这个时代虽然经济比不上后世,但是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却没有被破坏殆尽,社会中是有一大批真的相信传统道德观念的道德高尚之士的。

这些人不仅仅局限在受到传统教育的乡绅阶层,而是遍布整个社会之中,虽然国家中有一大批李鸿章、盛宣怀这样的大贪官,但也有周馥、张之洞那样不太贪得。

甚至底层百姓之中,也不乏一批富有道德感的平民,很多紧紧是日子过得去的平民,仅仅是怀着简单的善意,就能做出一些不是很大,却让人心触动的事情。比如有的普通人。他去买菜,买水果的时候,光挑一些烂的,别人问起他就说是喂鸟的。可实际上还是吃了。这些人认为他们买走了烂的果蔬,别人买到的就都是好的了,还不让小贩吃亏,他们认为人是应该利他的,没有道理。没有原因,他们就是相信这是对的,这么做了,他们的心灵会很满足。

这种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而这些在后世,真的很难见到了。

中国在20世纪下半期,将传统文化彻底的破坏殆尽,又无法建立一个合适的社会伦理道德,这才造成了后世大量的伦理悲剧。虽然清末百姓的平均道德并不是太高,但社会中总有一股道德的力量在约束,这是传承了上千年的道德传统,是儒家、墨家等等抱着善念的学派坚持教化的成果,而这一切不加甄别统统以封建思想为由打倒,真的对吗?

美国人打跑了英国国王的军队,却没有抛弃英国的民间绅士文化,他们没有贵族文化,但他们的社会中从来不缺道德高尚的绅士阶层,从建国的汉密尔顿、富兰克林那批人。再到后来的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其实都是带有这种精神的人物。

这个时代,中国同样不缺乏一些富有良善的乡绅阶层,比如乡下修路搭桥的。办学的,救济孤寡的,这些人其实并不少,还是相当普遍的。所以有人说乡村是心灵最后的避风港,就是因为很多有识之士感觉只有乡村才残留着传统道德文化。

杨潮相信,心里抱着善意的精英分子。一定很乐意接受这种对社会底层百姓抱有善意的公屋,很多人愿意花费一些时间在公屋做事的。就好像大陆消失了的那种义工、义社文化,却普遍的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存在一样。

“我明白了。虽然我不相信她真的有什么经济效益,但是我坚信她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张家傲说道,这才是他同意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确信这个项目能够盈利。

“谢谢。”

杨潮倒没想到张家傲是这个心思。

很快寒士公屋项目就对外公布了,将向民间发行债券进行建设。

杨潮发行第一批债券,怕市场波动太大,只有一千万两,利率虽然只有三厘,但还是抢购一空,倒不是上海金融业对这个项目多么有信心,而是他们对杨潮有信心,杨潮可是把他的名声都赌进这个项目里了。

同时在报纸上公开招募管理人员,连公屋总董的月薪也只有100两,各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差别很小,最低的社区服务人员也有50两,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社会项目,杨潮希望中国社会的道德能够支撑他运转下去,而不出现一些让人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