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6章 许靖(1 / 2)

三国小霸王 庄不周 2647 字 3个月前

许劭半晌没说话。

劝降曹操,他没有把握。曹操不是刘繇,对他的尊敬非常有限。当初就能用刀逼着他品评,如今贵为蜀王,他却声名扫地,曹操又岂能将他放在眼里。

天子莫不是记恨当年,故意要我出丑

许劭心中有些不快,打量了孙策片刻。“敢问陛下,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孙策听出了许劭的话外音,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现在还没有,许公可有推荐”

许劭松了一口气。“臣以为何伯求或许一试。”

孙策点点头。“既然如此,那我就派人与何公商量一番,看看愿不愿意西行。”孙策话锋一转。“许公,我有一个问题不解,许公能否为我解惑”

“臣岂敢。”

“十年之前,天下名族,以汝南袁氏、弘农杨氏为首。天下英雄,则以袁本初为盟主。为何群雄逐鹿,最后剩下的却是我与曹操富春孙氏、谯县曹氏都不是什么名门世族,我与曹操也算不上什么有学问的人,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许劭暗自咂嘴,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说偶然肯定不好,说必然也不合情理。“不瞒陛下,臣也思量过类似的问题。只是智浅,还没有找到答案,只能等机会请教高明。”

“许公谨慎。”孙策的笑容意味深长。

许劭不由得一阵脸热,讪讪地笑笑,避而不答。

孙策随即转换了话题,问起许劭十年游历的见闻,和他自己经历过的或者听过的进行验证。关东平定之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尤其是海商的兴起,士子游历之风复兴,而且走得更远。以前中原士子游历,一般北不过燕山,南不过长江,如今跟着商队,北至扶余,南至琼崖,只要商队能到的地方,都有士子随行。他们与商队同吃住,记录沿途的风土人情,然后结集印行,军情处就收集了不少这样的游记作为资料。

孙策建议许劭也将这些游历见闻写出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多一个角度,就多一重认识。

许劭一直觉得自己这十年在外面流浪挺丢脸的,自己都不愿意回想,哪有心情写出来让人看,所以这些年连提笔的念头都没有过。可是听孙策这么一说,尤其是听孙策提起别人写的游记,他不禁有些心动了。

随商队出行的士子虽多,有几个能像他一样,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当地的大族欢迎,主动陪他游山玩水,讲述当地的历史。能在交州称霸一方的不是本地强宗,就是当年秦汉官员的后裔,实力远非普通百姓可比,对当地风土的了解也更深入。虽然其中不乏虚饰,总比那些黔首口耳相传的传说靠谱些。如果能出版印行,肯定受欢迎,对朝廷也会有所襄助。

许劭答应,回去好好回忆一下。

许劭与皇帝同车而行的消息很快就传播开来,闻者无不欢欣鼓舞。名士们感受到了尊重,既然当年和皇帝斗得不可开交的许劭都能冰释前嫌,其他人又有什么解不开的死结参与献金的世家、豪强们同样开心,许劭是发起人,他和皇帝相谈甚欢,说明他们的利益有了保障,皇帝认可了他们的效忠。将来在谈判时,豫州人的利益可以得到体现。

孙策在睢阳住了两天。虽然桥蕤通过女儿委婉的请求孙策驾临桥家,还是被孙策婉拒了。驻跸中山甄氏是迫于形势,从大局出发,袁衡、袁权已经让了步,现在又去桥氏,未免伤及皇后的脸面。

孙策没有去桥家,但他参观了梁郡的先贤祠,专门在桥玄的画像前敬了一杯酒。

陪在一旁的小桥开心地笑了,虽然被大桥瞪了一眼,还是掩饰不住眼中的欢喜。

祭拜完先贤祠后,孙策又巡视了砀山一带的屯田旧址。当年桥蕤曾在此屯田,为兖州防线的驻军粮食保障。关东战事结束之后,兖州平定,百姓陆续返乡,屯田也就取消了,耕地都分给了百姓。当年屯田时,桥蕤花了不少心思整顿水利,百姓至今受益,将其中一条沟渠称为桥公渠,也算是对桥蕤的纪念。

有了这样的官声,孙策允诺桥蕤,等他年满六十,从济阴太守任上致仕后,进国是院发挥余热。

桥蕤心满意足。

随行陪同的梁郡太守丁冲看得眼热,只可惜自己既不是袁术旧部,也没有如此漂亮的女儿,想进国是院是千难万难。

对孙策的决定,袁权欣然赞同。孙策优待桥蕤、张勋这些袁术旧部,就是给她们姊妹面子,她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在梁郡停了两天后,孙策又赶往陈郡,同样巡视了几天,在八月下旬到达汝阳。

皇后袁衡不顾身体不便,亲自出城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