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土地问题(2 / 2)

比如你一直资助一个人,每个月给他三千块,给了一段时间后,你的资金出现困难,给不起三千,只能给一千五,甚至不给,那个人不会感激你,反而会怨恨你。</p>

贾诩的说法,与此同理。</p>

杨昭当时考虑的没有那么多,只是想拉拢部分幽州的人心,方便图谋大事。</p>

随着发展的进行,暴露出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p>

“你们认为,该如何调整?”</p>

杨昭问道。</p>

李儒建议道:“和天下诸侯一样,一次性给所有抚恤,情愿多给一些,也不要每年都给。”</p>

他的想法是最直接的。</p>

董卓部下的士兵,还经常得不到抚恤金,对此早就习惯了。</p>

贾诩说道:“我建议削减抚恤,给少一些,再制定一个期限,比如五年之内可以领取,超出五年就停了,毕竟士兵为我们拼死打仗,战死沙场,或者因伤退役,我们不能寒了家属的心,也能为主公树立仁义,笼络民心。”</p>

杨昭考虑了一会道:“按照文和的标准去做,等会我写一份书信去良乡,北海郡这边,直接执行。”</p>

他们在北海的兵不多。</p>

大部分是从孔融手里接过来的。</p>

另外当初的宿卫,许家庄的庄丁和高顺、张辽投降的士兵,甚至是西凉兵,这些士兵的抚恤,从北海发出。</p>

虽然很多跨州和跨地盘了,但是能联系的,会尽可能联系上,无法联系的就算了。</p>

以前从幽州带走的士兵,依旧是田畴那边发抚恤。</p>

“好!”</p>

贾诩和李儒点头道。</p>

抚恤的事情,暂时确定下来。</p>

贾诩又道:“征兵方面,我和文优会亲自去做,不过北海一郡,能养起来的兵力,我和文优算过了,差不多就是我们现在的士兵数量,如果主公有甄氏的支持,还能往上提,最多再征一万人。”</p>

“一万人!”</p>

杨昭算了算,加上这一万人,可以拥有三万六千多的兵力,道:“那就先征一万人,你们去安排,至于屯田方面……”</p>

李儒道:“先治理好土地,才能屯田。”</p>

怎么治理土地,又是个麻烦。</p>

贾诩和李儒二人,认知有限。</p>

他们苦思了一会,可以想到一些古法,但有局限性。</p>

“当年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让其无法攻打韩国,曾将郑国送去给始皇帝。”</p>

“始皇帝利用郑国,在关中开挖沟渠,发展农业。”</p>

“从那时开始,关中就有了利用河流冲刷而来的淤泥,形成淤田,种植庄稼,这个方法在关中和三河地区,至今还在使用。”</p>

“关中的土壤,和青州的有点类似,此法可以借用。”</p>

“但需要考虑的也很多,比如河流的汛期,还有对雨季的判断。”</p>

“我们北海郡,处在下游,中上游冲下来的泥土颇丰,但青州的百姓,似乎利用的不多。”</p>

李儒又提出自己的意见。</p>

他说的,正是淤灌压盐法。</p>

适当引浊放淤,通过淤灌改善盐碱地,其害会变为利,土地盐碱度下降,土壤肥力提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