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归家的时候是从书院门口路过的,殷桃就略扫了一眼,见着不少六七岁,七八岁的孩子还在父母的陪同下进了存志书院。</p>
“书院里咋还有这么小的孩子?”殷桃忍不住嘀咕。</p>
李小妹和苗氏都是长期呆在乡下的,哪里知道这些事儿,都摇了摇头。</p>
这时边上摆摊的一个热心的大姐就回了话,“这有啥奇怪的,书院里有启蒙班呢,还有小童班,也有童生班。要不然咋有上千的读书人呢。”</p>
殷桃想想觉得也是。</p>
前世的学校也是按照不同年纪分班的。</p>
这古时候的书院应该也是如此,她就在那个热心大姐的摊子上站定,那大姐卖的是一些纸张,都是自家做的,瞧着粗糙,但是买的人也不少,读书人费纸。</p>
这时一个妇人拉着自家的儿子走过去,一边训道:“今日给我进了书院好好念书,三字经前面十句背不下来回家我让你爹抽你。”</p>
殷桃听了,觉得和自家三个进度还差不多,都是从三字经启蒙的。</p>
“大姐,你知道这里念书什么个钱吗?”</p>
殷桃动了心思,小米和二蛋尚且年幼,可小茗已经差不多到启蒙的岁数了,这孩子又聪慧,叫他在家里陪着两个小的孩子捉蚯蚓玩泥巴,实在是不合适。</p>
那大姐看了殷桃的穿着打扮,见殷桃模样虽然生得好,但身上穿的还是和她一样的粗布麻衣呢,就好心劝道:“这可不是咱们普通百姓能够承受的起的,这用一家子赚的钱去供一个孩子,这若是能考个秀才还有个回报,若是啥都没有,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p>
“大姐,我就是好奇问问。”殷桃也不想和陌生人解释太多,再说这个大姐也是好心。</p>
见殷桃只是好奇,大姐就说开了,“光是束脩就要五两银子,这存志书院可比乡下的书院贵了足足两倍的价钱。平日里笔墨纸砚一个月也要花好几钱,一年下来也得要八两银子吧,再有一个这存志书院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还要引荐信。”</p>
“太难了……”</p>
李小妹自然是看出了殷桃的心,娘这段时间心思都是在家里人身上,她定然是想将自家孩子送进书院。</p>
要是和三哥一样,读好了就能挣个前程。</p>
但是这书院念书也太贵了,她忍不住道:“三哥那会儿一年束脩才一两银子,这差这么多钱呢……”</p>
“恩,我有数了。”殷桃知道的比李小妹多一些,毕竟有原主的记忆。</p>
李家老三那会儿束脩也是二两银子,只是他念书好学堂才给他减免了一半,本来原主都不想供他,是学堂的先生登门好几次,打包票这孩子绝对有出息,原主才勉强在李老头留下来的钱里拿一两银子出来的,旁的,多一文钱都没有。</p>
而那些个笔墨纸砚,约莫也是李老三勤工俭学自己攒钱买的。</p>
殷桃想起来,觉得这读书还是重要的,和徐知州一般的话,到时候这么大的庭院,这么好的身份地位。</p>
所以天下学子都前仆后继。</p>
她又问那摊子上的大姐买了一刀纸,大姐见和她们说的来,又送了殷桃一些缺了边角的残缺纸张。</p>
回到家中,苗氏就和她们分开了。</p>
殷桃在家里一直若有所思的,趁着侯氏晌午饭还没做好,殷桃就起来了,“我去一趟知州府找慕珏,去去就回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