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章 会试风波(1 / 2)

锦衣状元 天子 1996 字 22天前

朱浩无论是跟朱四,还是跟孙交,都在传达同一个思想。</p>

杨廷和在朝的时候,我方所做的一切事,都不是为了夺权,而是打压杨廷和在朝野的威望和影响力,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哪怕一些地方失去控制权,也是值得的。</p>

因为等杨廷和退下去后,若杨廷和的威望没倒,那他的人继续盘踞朝中要职,威胁皇权。只有杨廷和的威望已难以支撑局面,朱四也就有理由对蒋冕、毛纪、乔宇、林俊这些人动手,让他们跟着滚蛋,</p>

到那时,朱四彻底控制朝堂,权力不用争就到手了。</p>

现在去计较西北一隅之地的得失,看起来重要,但其实意义不大。</p>

孙交明白到这一点,也就不再多问。</p>

……</p>

……</p>

朝会上。</p>

朱四下旨让唐寅、朱鸣阳二人联手调查有关会试是否存在作弊现象,三天期限转眼即到。唐寅无官品在身,这种殿前陈报之事,唐寅自然不会出面,就由朱鸣阳在朝会上向群臣做详细说明。</p>

朱鸣阳当众奏报的内容其实就一点……</p>

所谓的科举舞弊传闻,全都是子虚乌有。</p>

等朱鸣阳退下去后,朱四对其评价很高:「难得朱卿家能用短短三天时间,就把事情查明白,还牵涉进案情的卿家一个清白,实在可喜可贺。现在就将此事公之于众,以平息舆论。」</p>

刑部尚书林俊走列:「陛下,应当拿坊间传播此等谣言者,以传播不实言论之罪,加以惩处。」</p>

或许在林俊看来,平息舆论不能由朝廷被动调查后出面给士子解释,而应该把传播谣言的读书人抓几个出来法办,这样剩下的就不得不噤声。</p>

杀鸡儆猴!</p>

朱四面带迟疑之色,皱眉问道:「林卿家,有此必要吗?」</p>

林俊坚定道:「有!」</p>

身为刑部尚书,主管大明刑狱,似乎林俊有意要给那些读书人立规矩,不能随便质疑朝廷,更不能让朝廷自查平息你们的议论。</p>

说浅白点。</p>

给你们脸不要脸?</p>

那就刑罚侍候!</p>

朱四道:「真看不必了,首先他们只是质疑考取会试前几名的人,学问上是否真的够格。其次呢,他们也没有攻讦朝廷的意思。所以,不必兴师动众吧?」</p>

林俊很生气:「陛下,质疑大明科举,便是攻讦朝政,非严惩不可!」</p>

「唉!」</p>

朱四叹道:「林卿家,朕要的是平息舆论,不是把小事闹大,你若坚持的话,岂不是有违朕宽仁治国的想法?毕竟读书人还是要尊重的。」</p>

朱四的意思,朕对你们够尊重了吧?</p>

认真听取你们的意见,现在还跟你们讲道理。</p>

若你林俊要代表朝廷对普通士子立规矩,那朕是不是也可以对你们这些当官的读书人立规矩?</p>

怎么不懂的将心比心呢?</p>

林俊还要说什么,却见蒋冕冲着他连连使眼色,林俊只能恨恨然退下。</p>

这一幕,恰好被朱四捕捉到。</p>

朱四心想:「果然如朱浩所说,现在姓杨的遇事多不出面,让他的跟班姓蒋的冲锋陷阵,这群人真是沆瀣一气,败坏大明朝纲,根本就没把自己当臣子……哼,朝廷到底是他们的,还是朕的?」</p>

「好了,对外宣扬调查结果一事,交给礼部完成。」朱四正色道。</p>

礼部尚书毛澄出来领命。</p>

有关会试出现舞弊的风波,看起来就在这种君臣默契中结束。</p>

……</p>

……</p>

朝廷的设想很好,有了舆论风波,朝廷查一下,给</p>

再质疑。</p>

这种辟谣,也是煞费苦心,不然为什么要一次出动礼科都给事中和已致仕曾深受科举舞弊之害的唐寅?</p>

可理想是美好的,现在却很残酷。</p>

朝廷的辟谣发布后,非但没起到正面的效果,反而火上浇油,可说是瞬间就把京师士子的舆论给点燃了。</p>

我们议论这次会试有猫腻,结果朝廷派人象征性查了查,就告诉我们没有此事?</p>

搞啥呢?</p>

先前还只是读书人间议论,现在发展为有人跑去文庙静坐哭诉。</p>

在大明,哭庙是很有效果的聚众抗议行为,主要由江南士子发起,因为他们看到了皇帝对待普通读书人的优待,若真如林俊那般,严厉惩戒一些读书人的话,他们就不敢乱来了。</p>

正是他们看到先前随便议论一下,就逼着朝廷自查,虽然效果不明显,但他们还是愿意更进一步。</p>

闹一下,或许会是结果就能推翻,没中贡士的就有翻盘的机会。</p>

不闹,那就只能等三年后再来,谁知那时会不会再整出什么幺蛾子来?</p>

没有读书人愿意承认自己学问不行,尤其是参加会试的都是各省读书人中的翘楚,乃是从乡试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举人。</p>

现在民间对于科举舞弊传得沸沸扬扬,他们便觉得自己受到打压,再加上这次内阁首辅那不学无术的儿子杨惇都考过了,一个个更觉得其中有隐情,只是朝廷不想对外公布罢了。</p>

或许连皇帝都被姓杨的裹挟了呢?</p>

……</p>

……</p>

杨府。</p>